| 小学 | 中考 | 高考 | 自考 | 成教 | 考研 | 外语考试 | 资格考试 | 英语教学 | 学生习作 | 论文写作 | 信息服务 | 下载中心 | 知心港湾
| 英语 | 语文 | 英语 | 动态 | 成考 | 英语 | 职称外语 | 教师资格 | 大学英语 | 写作指南 | 本科论文 | 招聘就业 | 听力 MP3 | 网络精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论文写作 > 论文资源 > 浏览正文
比西方现代科学更先进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www.hrexam.com   更新时间:2016-09-15 点击: 【字体: 】 加入收藏 关闭本页
来源:哲学
 
  中国古代先贤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对抗运动中不断地滋生和发展着,阴阳既代表自然界两种对立的物质势力,同时,也代表着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进而发展成为人们阐释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阴阳学说。
 
  同时,古人亦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是构成世界各种物质及其关系的概括,这五者之间具有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并处于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从而构成了物质世界。因此亦逐渐发展成为探索万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先贤在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形成对宇宙一切运动变化现象进行认识、解释而概括抽象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阴阳和五行原是中国哲学史上很古老的两个哲学范畴,其概念的提出,最早可溯源于《易经》和《尚书·洪范》。在历史上对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各个门类的发展,其影响是很大的,广泛地被各专门学科所吸收,成为各学科学术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医药学即是其中之一。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并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与医学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框架;是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习和研讨中医学理论体系必须掌握的理论方法。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阴和阳是互相转化、生生不息的,表现这个规律的形象图形就是太极图。太极图中,当阳最盛的时候,阴已悄悄出现;当最阴的时候,阳已悄悄出现。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这个哲理是很深刻的。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类经·阴阳类一》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因此,阴阳乃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所以,阴阳学说与现代哲学中的矛盾概念有着类同之处,乃是对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许多特殊矛盾现象的概括。
 
  阴阳哲学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具有了崇高地位。其重要的标志就是作为群经之首的《易》,所有的卦都是由阴阳爻组成。而《易》以及《易传》的相关内容,一直成为后世哲学的依据。阴阳哲学实际上一直在总领儒、道、医。阴阳哲学在儒家的这种地位,可以从正统儒学把《易传》看成是孔子之作这一点上得到证明;阴阳哲学在道家的这种地位,可以在道家对宇宙解说运用的正是阴阳哲学这一点上得到证明;阴阳哲学在医学上的这种地位,可以从《黄帝内经》全文以阴阳解说和直接引用《易传》中阴阳论述的情况得到证明。
 
  正是阴阳哲学这种历史地位,使中国人无论从文化心理角度,还是从中医学角度,都无法摆脱阴阳哲学的影响。从心性修养,到心身疾病,无不如此。阴阳学说作为最普遍的自然规律,认为:无处不阴阳,无时不阴阳。
 
  中国古代医家在吸收阴阳对立统一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积累的解剖、生理知识和疾病的防治经验,从而形成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主要是作为方法论,用以阐释生命现象的基本矛盾和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贯穿于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用药等各个环节,成为中医药学之纲领。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的关系,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世上万物的分类,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属性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生又相克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五行理论就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而这种说法的依据就是把《尚书·洪范》中的五行理解成五种属性。实际上,阴、阳和木、火、土、金、水在原本体系内都是抽象的概念,其中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指有形的物质。
 
  五行学说不只是探讨各类事物的属性、特点,并简单地将它们归于五类,更重要的是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等来探索和阐释复杂系统的内部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这些基础上体现出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自我调控机制。五行理论把生命描述成活的、不断运动发展和能够维护自身平衡的生命。
 
  阴阳五行哲学研究的是天地变化之道,万物运行的法则,生命变化的规律,生命内部的制约和支持关系,生命力的源头,代表了中国古代对天地、生命的基本看法。
 
  阴阳五行学说抽象升华了中国古人对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人用以解释自然、探索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华民族理性与智慧的结晶。盛行两千多年而不衰的中医学,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其深深植根于传统自然观的肥田沃土之中。
 
  我们不禁慨然而叹古代思想家的伟大,他们能站在大自然之上的高度,总结大自然变化之道的宏伟胸襟,发现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无不随着天地自然变化而变化、无不与天地自然的变化服从于同一规律的无比聪慧。
 
  尽管今天我们对于阴阳五行学说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李约瑟曾批评某些外国学者和中国科学家,他们把作为中国原始科学基本原理的阴阳学说和五行理论作为迷信而不屑一顾。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者普里戈金曾指出:“西方科学向来是强调实体(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生物分子等),而中国的自然观则以‘关系’为基础,因而是以关于物理世界的更为‘有组织的’观点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属于先秦天道自然观的范畴,这种按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将它全盘套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中去的机械方式,必然会夹杂大量似是而非、主观臆测的成分。但是,不管怎样看待这一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思考:“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
 
热点推荐
温家宝2012政府工作报告摘要(英汉对照)
“微心理”你懂多少?
制胜必看:职场女性应该具备的五种魅力
《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数据大揭秘
国家公务员面试考生备考时必做三件事
2010年新年感恩与祝福FLASH祝贺新年快乐!
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
全国校园网主页汇总
大一新生英语学习规划书
我们这个时代的尴尬(中英对照)
新概念英语第四册文本及MP3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文本及mp3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文本及听力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文本及听力下载
自信是怎样炼成的
最近更新
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
“十三五”规划术语:开放发展(英汉对照
【健康】2万步损了膝盖,3万步伤了大腿骨
翻译 | 大气磅礴的毛泽东诗词,译成英文
快速入门一个新学科领域的六部曲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孔子的100句语录,不是套路胜似套路
说说Mid-Autumn Festival那些事
父母应该交给孩子的27个生活技能
英语热词:“无语”的6种英文表达 ,真是
用英语来扒一扒上半年的流行语
科学家宣布地质纪元进入“人类世”(英汉
父母管束过多造成终生心理创伤(英汉对照
中秋到,一起来学学英语的“月亮短语”
迎中秋 赏名诗英译
内容导航 | 邮箱系统 | 我要留言 | 广告合作 | 与我联系 | 站长信息 | 常见问题 | 关于本站 | 本站旧版
Copyright © 2002 - 2009 hr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