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中考 | 高考 | 自考 | 成教 | 考研 | 外语考试 | 资格考试 | 英语教学 | 学生习作 | 论文写作 | 信息服务 | 下载中心 | 知心港湾
| 英语 | 语文 | 英语 | 动态 | 成考 | 英语 | 职称外语 | 教师资格 | 大学英语 | 写作指南 | 本科论文 | 招聘就业 | 听力 MP3 | 网络精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论文写作 > 论文资源 > 浏览正文
【外语教学】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刍议
www.hrexam.com   更新时间:2017-04-20 点击: 【字体: 】 加入收藏 关闭本页
陈新仁 李捷 当代外语研究
 
摘要:“随着英语的全球化,英语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国际通用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理念到方法面临新的变革。与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模式和框架不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教学应摒弃英语本族语者的语言、语用、文化规范,需要更多地致力于树立多元标准与规范的教学理念,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更多地提倡平等、共赢的文化态度,更多地提升学生移情、宽容、磋商的能力,更多地提高学生准确、流利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
 
  1. 引言
  作为全球化进程的一个伴生物,英语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国际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ELF),不仅在英语本族语者和非英语母语者之间使用,而且更多地在非英语母语者之间使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强调的是交流中的功能和过程,而不是具有稳定语言学特征的自然语言变体”,因此,“传统的英语单语(monolingual)模式逐渐转向为多语(multilingual)及多文化(multicultural)相融与并存的复合范式,并成为当代英语使用语境的一种新常态”。在这种背景下,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英语母语者是否仍应遵守英语本族语者的语言、语用及文化规范,如何看待英语在交际中的地位及作用,双方为成功交际应具备怎样的能力等等,都是研究者需要加以回答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将给英语学习以及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另一方面,作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跨文化交际研究在西方从20世纪70年代到目前经历了“从本质主义到多元主义、再到批判现实主义的范式转变”,而国内的跨文化研究近30年来在广度上也在不断拓宽,与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互动逐渐凸显,但存在着与社会需求和当前社会背景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培养模式等都有相关研究,但是还没有研究考虑到ELF语境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具备哪些新的变化以及对于培养模式和外语教学方法的启示。
  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考虑,本研究在回顾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研究以及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语教学研究后,尝试探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所产生的新变化,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进行重新界定,最后就英语通用语背景下如何改革英语教学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相应的建议。
 
  2. 研究背景
  2.1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如何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直是学界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不同学者给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例如,Imahori和Laniga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拥有的适切动机、知识以及技巧,而这些因素之间具有恰当的关联。Spitzberg则广义地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在某特定跨文化语境中恰当并有效实施行为的能力。Wiseman将这两个定义结合起来,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交际者恰当且有效地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开展交际所必备的知识、动机和技巧。Spencer-Oatey和Frankli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交际者在文化差异背景下进行合理且适宜的语言和非语言互动以及排除后续的心理负担与交际后果的技能。上述定义在解释力和适用性方面均有其优缺点,相对而言,笔者认为最后一个定义最具说服力,理由是该定义不仅对交际过程中的语言和非语言层面都进行了描述,同时对交际效果也提出了要求。
  概括而言,目前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念(construct)的理论建模研究。比如,Chen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念的四个维度,分别是个性优势、交流技巧、心理适应能力和文化意识。杨盈和庄恩平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划分为全球意识、文化调试、知识和交际实践四个板块。高永晨则提出知行合一模式,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划分为知识系统和行为系统,其中前者由知识、意识和思辨三部分构成,后者由态度、技能和策略三部分组成。
  (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测试研究。在国内,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多以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外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例如,高永晨对苏州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考察,揭示了当代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和对西方文化习俗的了解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刘梅华和刘世生用访谈的方法研究了两名参加过出国交换项目的大三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变化。也有研究者重点考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因素,比如,Arasaratnam-Smith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探究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双/多语能力、性别、移情能力以及动机等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3)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问题研究。外语教学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作用不言而喻,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应用语言学领域的重要话题。例如,Byram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课程设计可分为四个环节,分别为地理-政治语境、学习语境、发展因素和目标定位。葛春萍和王守仁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要素,指出跨文化教学是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立足点,应全面关注语言基础、应用实践和素质培养三方面。孙有中同样在解读跨文化能力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外语教学的五个基本原则:思辨、反省、探究、共情和体验。还有研究者通过构建过程性文化教学模式,研究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总体而言,上述研究不管是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念的建模、相关能力的调研,还是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探讨,都是以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参照西方特别是英语本族语者的语言、语用、文化规范为标准的。然而,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新背景下,这样的观念和做法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不再适应现实中的跨文化交际实际,甚至会产生一定的误导。目前还鲜有研究全面关注ELF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而这正是本文的焦点所在。
  2.2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语教学研究
  现有关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语教学研究主要涉及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开展英语国家文化教学。胡文仲指出,英语教学中应以英语国家的文化作为总的文化教学目标,不仅如此,文化教学应具有针对性,面向不同学生将来的需求,在英语教学中应制订不同的文化培养目标。孙晓慧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凸显文化导入的理念,除了学习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还要掌握目的语国家的历史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传统,并消除自身母语文化的干扰。黎土旺指出,在英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特别是强化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认识,提升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信心。也有学者提倡在大学生英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渗透,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还有一些研究者关注跨文化教学中的其他因素。例如,毕继万强调英语教学的语境导向,指出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二语教学应突出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以及两种规则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林大津等则强调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身份的培养。另外,还有学者关注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所面临的深层障碍,从隐性文化、大文化以及文化偏见三个层面探究跨文化交际对于英语教学的启示。
  综上可见,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语教学研究成绩斐然,但绝大部分研究基本囿于以英语国家的文化规范为培养目标的框架,因而无法完全适应当前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形势。鉴于此,本文将结合ELF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新特点,重新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并为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提供参考。笔者拟回答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
(1)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语境下跨文化交际会发生哪些主要变化?
(2) 这些变化对重新认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有何启示?
(3) 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的变化对英语教学有何启示?
 
  3.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
  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生活的星球成了不折不扣的“地球村”。不同国家之间的来来往往日益增多。不管自己是居住者还是旅游者,每天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相遇并互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际者使用英语作为彼此交流的工具,换言之,英语作为通用语在发挥着连通世界你我他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非本族语者的英语学习者面临的跨文化交际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如图1所示。
 
  3.1从单向到多向,从不平等到平等
  英语通用语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本质上由单向转为多向。首先,交际对象从英语本族语者转变为来自世界任何角落的英语使用者,不仅包括原先的英语本族语者,也包括一切具有不同语用-文化背景的非英语本族语者。这就意味着,跨文化交际的地点从本国或者英语国家转变为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比如,一个中国人和一个韩国人在泰国使用英语进行面对面的交际。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英语只是单纯的交际工具,不预设英语本族语者的语言、语用、文化规范为共享规范,在英语作为通用语的情况下,并不存在所谓的母语者。因此,交际双方从原先英语作为外语背景下的不平等关系(即英语本族语者拥有语言裁决权)转变为平等的关系,这也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前提。
   3.2从重在了解到重在行动
  从交际目标来说,英语通用语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是为了实施某种行动,而非简单地了解英语国家。新的目标导向使得跨文化交际从单纯的信息获取转变为明确的任务实施。曾经的跨文化交际经常是为了达到了解英语国家、认识西方文化以及获取科技知识等目的。但是,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这一新形势下,跨文化交际者往往带着具体的交际任务,比如与外国人谈生意,去别的国家游玩,参加国际会议,等等。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者首先考虑的是把意思表达清楚,把事情做成,而语言表达是否符合本族语者的语言、语用、文化规范并不重要。
   3.3从输入到输入+输出
  从交际内容看,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者不仅需要借助英语从来自世界各地的交际对象输入异域文化,而且也需要向他们输出本国的文化,在新的形势下,“用英语传播本国文化是当务之急”。这一点与过去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跨文化交际内容是大大不同的。在那个时候,英语学习者期盼从本族语者那里学到后者的文化,因而交谈的话题往往都与此有关,而较少涉及学习者的本国文化。
  总之,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英语成为联结所有文化的桥。在新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只是充当单纯的交际工具角色,语言本身并不夹带特定的意识形态,并不预设本族语者的文化基础。换句话说,“英语不再是本族语者的专利,而是人类共同的国际交流工具,从其所植根的英语文化发展成为多元文化的载体”。在此过程中,虽然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非英语本族语者使用英语作为交际工具,但是由于他们所表达的信息具有浓厚的本土文化色彩,英语本族语者很有可能无法理解他们的交际内容。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所发生的上述转变,意味着交际双方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应该不再预设、参照、依赖、执行英语国家的语言、语用、文化规范和标准,而应树立多元文化兼容并举的态度,秉承双方平等的原则,不以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作为唯一的标杆去判断交际中的恰当与否,保持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和文化习惯,同时保持自身文化身份的主体性,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为目标导向,不必过多关注英语表达是否符合英语本族语者的语言、语用、文化标准,突出交际目标的动态磋商,以及发现交际失误时应及时纠错,在吸收对方文化信息的同时,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文化内容,发出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好声音。
 
  4.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根据上述关于新形势下跨文化交际特点的讨论,笔者认为,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更多地提倡平等、合作、共赢的文化态度,更多地提升学生移情、宽容、磋商的能力,更多地提高学生准确、流利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具体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内涵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4.1平等、宽容、合作、共赢的文化态度
  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交际者需要秉持平等、宽容、合作、共赢的文化态度,任何一方若持有种族中心主义观,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轻视对方的文化,都会使交际对象感到自己的文化规范不受尊重甚至受到了侵犯,从而导致交际距离的产生。因此,交际者应坚持民族文化平等的原则,消除歧视与偏见,本着宽容、合作、共赢的文化态度,在交际发生误解甚至误会时尽量把对方朝好处想,为共同达到最终的交际目标而努力,只有这样跨文化交际才能顺利进行。
  4.2对异域文化语境的敏感性和判断力
  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交际中,对异域文化语境的敏感性和判断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Samovar和Porter认为,感知能力主要受五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信仰、价值观、态度系统、世界观以及社交组织。在这五个方面较为成熟的交际者,对异域文化会保持高度敏感,他们除了关注异域文化与自身文化的差异,还会注意场景的正式程度,参与交际人数的多少,公共场合还是私人场合,一般场合还是紧急场合,等等。对异域文化语境的敏感性和判断力也从侧面体现出对于交际对象的尊重。
  4.3文化观察、比较与反思的能力
  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意味着文化观察、比较与反思的能力。跨文化交际从根本上来说需要超越本土文化的局限,从更深的层面上认识异域文化,并借此拓宽自身文化的认知空间,从而让自己置身于更广阔精细的文化系统中,突破重重障碍与误解,实现作为人类的个体与另一个体进行交流的过程。这就要求交际者具备细致观察、比较与反思文化的能力。例如,交际者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文化中的礼貌表现或者实践方式(比如主动给老人提供帮助、不要紧盯着陌生人等),并且进行反思,可以掌握交际中的隐性礼貌文化规约,避免文化禁忌,规避文化“雷区”。
  4.4文化移情的意识、意愿与能力
  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包含文化移情的意识、意愿与能力。有学者甚至认为,“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内容”。文化移情要求跨文化交际者超越本土文化,以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为导向,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主动感受异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交际特征,并提供恰当的反馈和回应,以克服交际主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比如,对于恭维的回应,中国文化和韩国文化都遵循谦逊准则,而美国文化倾向于优先遵循一致准则,因此中国人在与美国人、韩国人交际时,需要注意移情的目标文化,分别采用一致准则和谦逊准则,切勿一味地以英语国家的一致准则作为移情标准。当然,文化移情也需要把握适当的度,以避免出现移情不足或者移情过度的情况。
  4.5意义、目标、身份等的磋商能力
  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交际中,意义、目标、身份等的磋商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所用语言非母语所带来的困难使得交际者需具备意义、目标、身份等方面的动态磋商能力。由于交际者多少会受到自身本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不明确对方文化规范的情形下,对于双方的交际目标和意图很容易产生误解。这就要求交际者在发现自己对于对方的意义、目标或身份的认识有误时,能够及时纠错,有效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经过与对方进行动态的确认、核查、沟通以实现最终的交际目标。因此,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交际是一个动态的相互适应过程,交际者必须不断地互相调适,互相磋商。
  4.6准确、流利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
  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包含着准确、流利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传播本土文化是交际者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根本动因之一,相应地,用英语向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对象表达本土文化是学习者需要具备的能力。总体来看,这是中国学生所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一项研究表明,中国文化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缺乏对于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关注,这样会导致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丧失自己的文化身份。
 
  5. 对英语教学的建议
  基于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内涵,本文将对英语教学提出以下的建议,如图2所示。
  5.1教学标准
  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背景下,教学参照标准的确立包括教学目标的认定和合适语言规范的选取两个方面。
在新的形势下,教学目标的认定是决定英语教学方向的关键因素。英语教学的目标应从培养英语语言能力向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倾斜,尤其是要重点加强理解异域文化的能力和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这两个方面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是相辅相成的。理解异域文化才能做到文化移情,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当然,不容忽视的是,母语文化是我们的根本,学会用英语得体地表述本土文化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
  在新的形势下,选取合适的语言规范对于英语教学的意义同样不言而喻。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选取哪种语言规范作为教学的标准是学界一直讨论的话题。目前,具有影响力的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采用基于本国成功学习者归纳出的标准;第二种观点认为应采用基于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研究而形成的标准;第三种观点是采用英语本族语的标准同时兼顾本土化特征。笔者比较认同第三种观点,理由是这种观点既解决了标准无法统一的问题,又为表达本土文化提供了出路。
  5.2教学资源
  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背景下,对于教学资源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学人员的聘用和教学资料的准备两个方面。
在新形势下聘用合格的教学人员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一方面,需要选聘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本土师资,对现有师资则需加强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在聘用外籍教学人员时,英语本族语者和非英语本族语者都应考虑。以往“外籍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体现在语言能力上”,但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聘用外教时除了关注其是否熟练掌握英语、具有优秀的教学技能外,更应考察应聘者是否通晓多国文化,是否具有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经验。这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元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对异域文化的观察能力及反思能力。
  在英语通用语背景下,教师选用教学资料的思路也面临着根本性的转变。单纯的语言教学资料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形势需求,择用的教材、教辅材料还应包含文化和交际因素(如多元文化和跨文化语境交际活动的视频以及多元“口音”的录音材料),以应对当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具体而言,教材和教辅材料中除了提供异域文化信息外,还应包括本国文化的介绍。通过介绍、比较、对比各种中外文化,帮助学生加深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于不同文化间的共性和差异的理解,建立平等、宽容、合作、共赢的文化态度。
  5.3教学实践
  为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可以从课堂教学的开展与学生表现的评估两个层面进行革新。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互动的环节,对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在新形势下,课堂教学应强化体验性教学,使用多元文化和跨文化语境交际活动的视频以及多元“口音”录音材料,开展虚拟浸泡式教学,让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产生直观的感觉和印象,以激发他们对异域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循序渐进地导入文化意识。同时,多设计用于课内、课外完成的、涉及不同国别交际对象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提高他们在交际中对于意义、目标、身份等的磋商能力。
  在新形势下,学生表现的评估同样面临理念上的变革。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建议优先考虑英语表达的可理解性、有效性、得体性和流利程度,而对英语专业学生而言,除了以上要求外,还需要考量发音的清晰度、语言表达的质量(如语句的完整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等)、语言沟通的效率等。同时,基于交际活动开展评估,通过考察学生在交际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文化观察与反思能力、文化移情能力、意义等的磋商能力)。另外,建议更多采用形成性评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估,特别是即时生成的评估,可以紧跟教学目标,保证教学大纲的切实执行。这种评估方式有助于及时发现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足,并对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 
 
  6. 结论
  在全球化浪潮中,英语已承担起国际通用语的角色。这意味着跨文化交际发生了转变,即交际本质从单向、不平等转变为多向、平等,交际目标从重在了解转变为重在行动,交际内容从输入转变为输入+输出。跨文化交际的转变带来了英语交际理念上的变化,也就是说,英语在交际中只是充当单纯的交际工具,双方应该坚持平等的原则,不必以英语国家的语言、语用、文化规范作为标杆,应更多关注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和自身的本土文化。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了新的内涵,包括平等、宽容、合作、共赢的文化态度,对异域文化语境的敏感性和判断力,文化观察、比较与反思的能力,文化移情的意识、意愿与能力,意义、目标等的磋商能力和准确、流利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六个方面。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从教学标准、教学资源和教学实践三个维度出发,针对教学目标的认定、合适语言规范的选取、教学人员的聘用、教学资料的选用、课堂教学的开展和学生表现的评估六个方面对于英语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流利表达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的能力,这也符合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和新型大国外交的战略部署。希望本研究能对我国英语教学改革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只关注了语言层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非语言层面(比如表情、手势)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讨论,对培养方式所应做出的相应调整也没有探究,这些方面可以在将来的研究中进行考察。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当代外语研究》2017年第1期。
 
热点推荐
温家宝2012政府工作报告摘要(英汉对照)
“微心理”你懂多少?
制胜必看:职场女性应该具备的五种魅力
《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数据大揭秘
国家公务员面试考生备考时必做三件事
2010年新年感恩与祝福FLASH祝贺新年快乐!
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
全国校园网主页汇总
大一新生英语学习规划书
我们这个时代的尴尬(中英对照)
新概念英语第四册文本及MP3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文本及mp3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文本及听力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文本及听力下载
自信是怎样炼成的
最近更新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生开学典礼院长致辞
2017年6月必备!英语六级最全翻译专项汇
2017年6月英语六级作文模板
怎样设计一份好的学术调查问卷
教育部公布2017年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申报材
深思 | 对于教育,中国家长“焦虑”背后
10大五四人物,50句经典言论,重拾五四精
国内有哪些值得考的英语证书
21个容易被误解的英文词组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2017年专项公开招聘博士
2017年福建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通知
教育部就临床医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招考改
关于head的21个习语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亮点前瞻(
方法 | 论文写得好不好,论证才是关键!
内容导航 | 邮箱系统 | 我要留言 | 广告合作 | 与我联系 | 站长信息 | 常见问题 | 关于本站 | 本站旧版
Copyright © 2002 - 2009 hr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