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中考 | 高考 | 自考 | 成教 | 考研 | 外语考试 | 资格考试 | 英语教学 | 学生习作 | 论文写作 | 信息服务 | 下载中心 | 知心港湾
| 英语 | 语文 | 英语 | 动态 | 成考 | 英语 | 职称外语 | 教师资格 | 大学英语 | 写作指南 | 本科论文 | 招聘就业 | 听力 MP3 | 网络精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论文写作 > 论文资源 > 浏览正文
民俗文化翻译探索
www.hrexam.com   更新时间:2008-11-03 点击: 【字体: 】 加入收藏 关闭本页


漳州师范学院 蒋红红

  提 要: 民俗的翻译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民俗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民俗翻译应置于文化翻译研究的大语境之下。本文以华夏民俗为例,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突出阐明民俗的翻译只有明辨其文化身份,才能在翻译中有意识地避免文化移植,保持文化身份的清晰度。由于民俗鲜明的文化个性和浓厚的民族特性,翻译中应通过语言符号——表层结构,挖掘展现文化内涵——深层结构,并且力求在译文中保留其口语化、非正式的文体特征。

  1. 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传通、交谈和融会的过程(金惠康,2003:viii)。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文化所具有的文化个性往往会成为翻译的障碍。其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更是如此。目前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而集中讨论文化某一领域的翻译问题较少。有关华夏民俗文化翻译的研究更为鲜见。笔者曾初步探讨过中国民俗文化词语英译中存在的词汇空缺、语义空缺等现象及相应的翻译策略(蒋红红,2004:96-99),本文将进一步就华夏民俗文化的翻译展开讨论。

  2. 民俗文化的特征
  民俗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英国人类学者E.B.Tylor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物,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转引自:杜学增,1997:5)。可见民俗与文化的关系是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如此,民俗便具有但凡文化所具有的共性,即民族性和地方性特征。在《大地》这部小说中,赛珍珠是这样写王龙结婚那天对客人称赞自己的女人菜烧得好的反应:
  One of them praised the brown sauce on the fish and another praised the well-done meat, and Wang Lung said again and again in reply:
  ‘It is poor stuff – it is badly prepared.’
  (Buck,1963:14)
  有人赞扬红烧鱼做得好,也有人称赞肉做得好吃,而王龙则一遍又一遍地回答说:
  “东西不多——做得也不好。” ①
  王龙对赞赏的反应是民俗具有民族性的一个典型的例证。英语民族由于注重个人的价值,往往乐于接受他人的称赞;中华民族由于崇尚谦虚,对恭维则往往采取否定的态度。“poor”和“badly”二词把王龙,这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卑谦的称赞民俗刻画得淋漓尽致。
  民俗除具有但凡文化的共性外,还具有两个独特的个性。第一,民俗是通俗的民间文化。民俗的“民”即民众(folk);民俗的“俗”即通俗。它由萨克逊(Saxon)语中的Folk和Lore合成的,意思是“民众的知识”或“民众的智慧”(乌丙安,1999:1)。第二,民俗是说话的文化。“人类有两种文化,一种是文字文化,一种是说话文化,民俗是说话文化”(董晓萍,2002:1)。民俗的传承和沿袭以口头为主。美国民俗学家理查德·多尔逊教授认为:民俗是
(本文是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10403。 ① 此句译者为王逢振等。参见[美]赛珍珠著,王逢振等译,1998:19,《大地三部曲》,桂林:漓江出版社出版。)口头的、传统的、和非官方的民间文化(高丙中,1994:56)。这正综合了民俗的两个个性。

  3. 民俗文化的翻译
  前面讨论了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如此,在当今翻译的研究发生文化转向的形势下,民俗的英译研究就应置身于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之下。

  3.1 民俗翻译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基于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来探讨华夏民俗的翻译,就不能不涉及其文化身份问题。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王宁,2003)。无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是某一特殊领域里的文化,在翻译中识别文化身份可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不同的民俗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就是民俗文化固有的文化身份。正是这些民族个性才构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因而也是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的部分。
  华夏民俗是中国人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宝贵财富。华夏民俗以其悠久的历史、广袤的土地、富饶的物产、迥异的环境等特点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身份。在英译民俗文化过程中译者对此应充分把握。我们知道,汉英翻译的目的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华夏文化走向世界。但不断交流与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步扩大,民族间的差异逐步减少,容易使民俗的文化身份变得模糊。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趋同过程中保持华夏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征、保持华夏民俗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3.2 民俗翻译的不可替换性
  要保持华夏文化身份,首要要保护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到损坏(李庆本,2004)。许崇信(2000:84)教授认为“翻译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像外交工作,要善于存异求同,既尊重别人又尊重自己。这应该成为处理文化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华夏民俗的翻译上,则具体表现在要避免以他国、他乡的民俗替换、篡改华夏民俗。译者不能随心所欲地把英语民族民俗移植到中华民族民俗中,否则就会造成文化身份模糊、错位的后果。而应遵循“求同尊异”的原则,承认、尊重华夏民俗文化,尽量保留原语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惟有这样才能保持华夏民俗的核心价值不受到侵犯,使民族特色文化在翻译中得以再现,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关于这一点,最典型的例子要数龙和红色的翻译之争。由于译界对两者的翻译已有不少讨论,笔者在此举信仰民俗方面的例子,来分析民俗文化翻译的不可替换性。中国社会自古以来是个农耕社会,天时地利因素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存。因此,中华民族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对天地十分崇敬信仰,认为“天”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客观物体,称之为“天公”,认为“地”象母亲哺育婴儿一样给人类带来食物和生命所需的一切,称为之“地母”(冯逢,2003:381)华夏民族对天、地的心理崇拜体现在诸多方面的民俗中,如:土地民俗方面:在旧社会的农村,几乎每个村头都有一个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爷和土地婆;节日民俗方面:在春节的时候某些地区仍有“谢天地”、“立天地杆”的传统仪式;婚俗方面:结婚的时候有“拜天地”的习俗。汉语的成语谢天谢地、天高地厚、天公地道等也无不证明中华民族不仅信仰天而且信仰地。英语民族多数信仰基督教,上帝是他们心中最高的神。如果用英语民族的民俗来替代华夏民俗,把“土地庙”译为“church”,把“土地爷”译为“god”或“Jesus”,把“谢天地”译为“Thanksgiving”,把“谢天谢地”译为“Thank God”或“Thank Heaven”,那么在翻译中丧失或遗漏的是“天、地”背后华夏民俗厚重的文化沉淀。试想:要是在以养猪业为畜牧业主体的国家,翻译圣经故事时以“牧猪人”代替“牧羊人(圣经中喻指耶稣)”、以“猪群”代替“羊群(圣经中喻指教徒)”,那和西方人信仰的基督教文化是多么不相容啊(许崇信,1991:33)!
  再举一例。中国人的睡觉民俗南北不同,南方人睡的是木床,北方人睡的是炕。南方人的床是专供睡觉的地方;而北方人的炕却具有诸多用途:炕上可睡人、吃饭、会客、议事,炕下可烧火取暖。若简单地以“bed”来替换“炕”,那么它的文化个性便荡然无存。不妨译为ovenbed,或采取音译加注的方法译为kang (a heatable brick bed),这样才能保持其文化身份的清晰度。

  3.3 挖掘深层结构
  为了避免文化替换和篡改,直译是常用的翻译方法。然而,民俗鲜明的文化个性及其浓郁的民族特色给民俗文化的翻译带来重重困难。这集中体现在语言和文化的矛盾关系上。当代英国译学理论家苏姗·巴思内特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所作的比喻十分贴切。她说:“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人们不能忽视心脏以外的身体其它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转引自廖晶,屠国元,2003:36)。这就是说,文化的翻译不能脱离文化语境。那么,把“红娘”直译为“a red woman”,把“红白喜事”机械对译为“red and white happiness”的译文就是脱离了文化语境。这将导致不熟悉华夏民俗的译语读者或曲解原意或如坠五里云雾。因此,在民俗文化的翻译过程中,在直译行不通的时候,必须采取适当的变通手段。
  笔者认为可依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的“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和“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这两个概念(乔姆斯基,1986:130),来处理民俗文化翻译中语言和文化的矛盾关系。乔氏认为任何语言的表层结构虽然不同,但其深层结构所表达的内容是相通的(俞如珍,1994:190)。“深层结构”指存在于人们思维里的概念,在此指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或内涵意义;“表层结构”指这个概念的表达形式,这里指语言的外壳或字面意义。简单地说,前者是内涵意义,后者是语言外壳。陈安定(2004:26)教授在民俗与翻译上有独到的见解:“突破其表层结构,抓住其深层结构的核心思想,用中国人或西方人所能理解的语言加以表达,求其神似”。在民俗文化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在直译和套译皆不可行的情况下,不妨脱去语言的外壳,译出原文真正要表达的文化内涵意义。这借用钱钟书先生的话叫“得意忘言”。美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Nida认为“Translating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s”(Nida,1986:60)(翻译即译意。笔者译);台湾翻译名家思果也持相同的看法:“字是桎梏,一定要打破。翻译要译意”(思果,2001:4)。这几位翻译大师所说的“意”,均指的是深层结构上的文化内涵。
  奈达(1993:110)曾指出:“For truly successful translating, biculturalism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bilingualism, since words only have meanings in terms of the cultures in which they function.”(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②。把“红娘” 译为“a red woman”脱离了原文的文化背景,仅仅在表层结构上进行语言符号的转换,不能算是成功的翻译。国人看到“红娘”这个词,自然会产生文化联想。在华夏民俗中其深层结构上的意义是媒人或婚姻中介,是媒人和婚姻中介的借喻和美称,翻译只有在深层结构上进行,译为 matchmaker或marriage agent,才是对原文内涵意义的正确理解和翻译。同样,翻译“红白喜事”也应脱去其语言的外壳,译成“marriages and funerals种深层结构上的文化内涵意义的转换才能体现翻译作为一种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手段的价值和意义。下面列举其它类似的译例:
  表一:两种译文的对照
  字面意义上的转换 内涵意义上的转换
  ② 此句译者为严久生。参见尤金 A ·奈达著,严久生译,1998:107,《语言、文化与翻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年饭 the meal on the 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family reunion meal on the 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红包 red bag; red packet red paper/envelope with gift money
  纸钱 paper money paper coins; ghost money
  唐装 dresses of the Tang Dynasty traditional Chinese garments/clothing
  王八 tortoise; turtle cuckold
  龙凤帖 dragon and phoenix card marriage certificate
  黄道 yellow way lucky days
  黑道 black way unlucky days
  拜天地 kowtow to Heaven and Earth perform the marriage ceremony
  又如:
  ——“什么时候请糖啊?”
  ——“八字还没一撇呢!”她飞红了脸。
  字面意义上的转换:
  ——“When can I eat your sweets?”
  ——“Not even the first stroke of the character八!” She flushed with shyness.
  (学生译文)
  内涵意义上的转换:
  ——“When can I eat your wedding sweets?”
  ——“Not even a sign of it!” She flushed with shyness.
  (笔者译)
  结婚请吃喜糖是华夏民族民间特有的婚俗,原文对于原语读者来说无丝毫理解上的困难。但如果译文仅在表层结构的语言文字上进行转换,译语读者就会困惑不解:她为什么要羞红了脸?
  笔者05年暑假参加了《上海翻译》主办的“上海暑期翻译研习班”,其间郭建中教授讲座中的一个译例,充分说明民俗文化的翻译重在深层结构上的译意。原文只有短短的两句话,郭教授在译文中不惜笔墨,用了整整五个句子,目的就是为了准确地传递原文中内在的文化内涵:
  中国农民过年有的在做汤圆,图个团团圆圆之意;有的在准备鱼头,也想图个年年有余的意思。
  Some farmers are making round dumplings. This is a kind of stuffed dumpl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and served in soup. It is a traditional food for Chinese in some southern parts of China. The round shape of dumplings signifies family reunion,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biggest occasion for family reunion in a year. Others are preparing fish for New Year’s Eve Dinner. As the Chinese character ‘fish’ is pronounced ‘yu’, a homophone meaning “having surplus or more than necessary”. Eating fish at New Year’s Eve means you will have more than necessary in the coming year.

  3.4 把握措辞的尺度
  民俗文化的翻译应特别注重措辞与语气的问题,这是由民俗文化的特性所决定的。钟敬文认为(1987:395):“社会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它们大都有共同特点。这种现象是社会的、集体的,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这反映出民俗的通俗和社会性。“民俗是说话的文化”(董晓萍,2002:1)反映出民俗语言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的特点。由此,在翻译中就应该准确把握措辞典雅与通俗的尺度。下面的译例来自1991年Tem8的汉英翻译考题《冬宝》。
  (邻居)王二婶感激万分,特意买来一盒过滤嘴香烟,非要塞给他。
  译文1: Aunt Wang Er was so grateful for what he had done for her that she bought a pack of cigarettes with filters and insisted that he accept it.
  (学生译文)
  译文2: Aunty Wang was so grateful that she bought a pack of filter cigarettes and forced it into his hand.
  (王文琴,1999:67)
  译文3:To express her gratitude, Mrs. Wang bought a pack of filter cigarettes and insisted that he accept it.
  (居祖纯,1998:19)
  这里牵涉到翻译民间称谓“王二婶”的措辞问题。译文1和译文2采用aunt和aunty二词来译“婶”,虽然符合西方国家中孩童可称邻居和父母的好友为“aunt”或“uncle”的习俗,但遗憾的是Aunt Wang Er和Aunty Wang都是错译(笔者对《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解版2002年增补本第1709页中把“张二婶”译为Second Aunt Zhang也不敢苟同),这是因为按英语的习惯aunt、uncle后跟的是名(given name),而不是姓(family name),如Uncle Tom’s Cabin,Sister Carrie。译文3把“王二婶”译为“Mrs. Wang”,笔者认为其措辞与原文中流露出的“俗”味不相符合。原文中的邻居王二婶不是亲属称谓,而是中国民俗中特有的仿亲戚的社会称谓,它不仅体现了邻里间亲密和谐随意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数千年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残余(居祖纯,1998:76)。在西方称谓习俗中Mrs.+ family name多用于对已婚妇女的敬称,语气较正式、关系不密切(杜学增,1997:43-44)。如此,倒不如使用译文3的译者在参考译文中的另一处的处理方法:Wang Er’s wife, one of his elderly neighbors(居祖纯,1998:19)。同样,古典小说中常出现“某某家的”,是俗语中对某人老婆的称呼,口气较随意,不宜采用“Mrs. X”或“Lady X”这样正式的译文。如《红楼梦》中“周瑞家的”译为“Zhou Rui’s wife”更符合人物的身份、更忠实地传达该称谓的蕴涵意义(陈宏薇,李亚丹,2004:74)。
  再看一个有关民俗的译例:
  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日就要到厨下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这菜一定是鱼,取“富贵有馀”的意思。
  (吴敬梓,1958:285)
  The custom in Nanjing is for all brides to invite good luck by going to the kitchen on the third day and cooking a fish, which stands for fortune.
  (杨宪益、戴乃迭译)③
  原文中的“收拾”是个很口语化的泛指动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如在句子“这家伙得收拾一下!”中指的是“教训”(punish, fix, settle down);在“收拾烂摊子”中指的是“整理”(put in order, tidy up, straighten out );在“收拾皮鞋”中指的是“修理”(repair, mend);在“收拾一样菜”中如杨氏夫妇的译文指的是“做菜,烧菜”(cook, prepare)。杨氏夫妇对原文细心的理解和妥当的处理是我等后进晚辈应当学习的。把原文“收拾一样菜”和译文“cooking a fish”进一步对比,就能明显感觉到原文更加突显出口语特征、更加通俗。倘若要替代“cooking”,找一个更加接近“收拾”的词,笔者认为,“fix”无论在口吻上还是词的用法及意义上都更加贴切。下面出自《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1978年第一版)和《当代新编汉英词典》(2002年3月第一版)中的例句能证实笔者的看法。
  1.Let me fix you a drink.
  ③ 译文转引自包惠南, 2001:340,《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我来给你弄点喝的。
  2.I must get the radio fixed.
  我必须把收音机修理一下。
  3. 这流氓得收拾一下!
  That hooligan needs to be fixed/punished.

  4 结语
  大力传播和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时代和历史意义。以上诸方面在民俗文化的翻译过程中是紧密相连的,无法回避和绕行。明辨文化身份是基础,唯其如此才能确保采取恰当的策略,避免文化移植;通晓文化背景是关键,唯其如此才能突破其表层结构的语言外壳探究其深层结构的内涵意义;高超娴熟地适用合宜的文体技巧是保证,唯其如此才能生动表现出民俗文化独特的韵味特征。这样才能把民俗文化的翻译工作做好、做得有意义。

  参考文献:
  Buck, Pearl. 1963. The Good Earth.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Nida, Eugene 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Waard, J. & Nida, E.A. 1986.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M]. Nashville, Tennessee: Thomas Nelson, Inc..
  陈安定,2004,《翻译精要》,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陈宏薇,李亚丹,2004,《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董晓萍,2002,《说话的文化——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北京:中华书局。
  杜学增,1997,《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高丙中,1994,《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冯逢,2003,《百姓民俗礼仪大全》,北京: 中国盲文出版社。
  蒋红红,2004,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初探,《漳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金惠康,2003,《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居祖纯,1998,《汉英语篇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李庆本,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建构,http://www.xslx.com/htm/sxgc/ddsc/2004-10-23-17534.htm(2005.11.23)。
  廖晶,屠国元,2003,文化翻译·文化感知·文化创造力,《外语与外语教学》第7期。
  乔姆斯基,1986,《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黄长著,林书武,沈家煊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思果,2001,《翻译新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王逢振等译,赛珍珠著,1998,《大地三部曲》,桂林:漓江出版社出版。
  王宁,全球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问题,www.booker.com.cn/gb/paper18/48/class001800001/2003-4-09hwz215792.htm-16k(2005.11.23)。
  王文琴,1999,《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技巧与训练》(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乌丙安,1999,《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吴敬梓,1958,《儒林外史》(第一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许崇信,1991,文化交流与翻译,《外国语》第一期。
  严久生译,尤金 A ·奈达著, 1998,《语言、文化与翻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俞如珍,金顺德,1994,《当代西方语法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钟敬文,1987,《新的驿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热点推荐
温家宝2012政府工作报告摘要(英汉对照)
“微心理”你懂多少?
制胜必看:职场女性应该具备的五种魅力
《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数据大揭秘
国家公务员面试考生备考时必做三件事
2010年新年感恩与祝福FLASH祝贺新年快乐!
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
全国校园网主页汇总
大一新生英语学习规划书
我们这个时代的尴尬(中英对照)
新概念英语第四册文本及MP3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文本及mp3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文本及听力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文本及听力下载
自信是怎样炼成的
最近更新
教给孩子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让你心静的75句经典语录,让我们学着安静
2013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汇总
2013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汇总
2013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绿色生活》
2013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我最重要的妹妹
2013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范文汇总
2013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范文汇总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关工委:《英语惯
福建高考今天16时“放榜” 各批次切线或
2013陕西高考分数线:文科一本540理科一本
福建2013年高考各批次控制分数线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一个人不成熟的五个特征
福建省2013年下半年心理咨询师报名时间
内容导航 | 邮箱系统 | 我要留言 | 广告合作 | 与我联系 | 站长信息 | 常见问题 | 关于本站 | 本站旧版
Copyright © 2002 - 2009 hr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