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中考 | 高考 | 自考 | 成教 | 考研 | 外语考试 | 资格考试 | 英语教学 | 学生习作 | 论文写作 | 信息服务 | 下载中心 | 知心港湾
| 英语 | 语文 | 英语 | 动态 | 成考 | 英语 | 职称外语 | 教师资格 | 大学英语 | 写作指南 | 本科论文 | 招聘就业 | 听力 MP3 | 网络精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高考 > 语文 > 浏览正文
新诗鉴赏试题的考点设置和命题趋向
www.hrexam.com   更新时间:2005-12-14 点击: 【字体: 】 加入收藏 关闭本页

        新诗鉴赏试题于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首次采用,业已引起各级命题者的广泛关注。
        这一“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考试说明》)的新题型的闪亮登场,完全可以说是本乎情理之中。这是因为,赏析现、当代诗歌精品原本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内容,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新诗有理由在“文学鉴赏”试题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考点的设置上,新诗鉴赏与古典诗歌鉴赏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且具有更为贴近生活的特点。因此,可以预料,新诗鉴赏试题虽然未必成为每年高考试卷的稳定题型,然而,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作为一种信度、效度较高的常见题型而为命题者采择,则毋庸置疑。
        目下,新诗的阅读和欣赏恰恰是高中教学的弱项,也是高考复习的盲点,而对这一题型的探索和研究差不多处于空白状态。有鉴于此,本文以新诗名家之作为材料。研讨新诗鉴赏题的考点设置,探测新诗鉴赏题的命题趋向,以期为高考复习提供一份切实有用的资料。
        新诗鉴赏试题涉及的知识、能力范围如下(为节省篇幅,作者、诗题出现于题干,诗歌分行则以“/”标示):

    鉴赏重点之一:诗歌内容


        1.对抒情主体的认知
        对艾青《煤的对话》(1937年)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A.诗中的“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地层深处,“我”满怀怨愤,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
        B.诗中的“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我”渴望火的到来,要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C.诗中的“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着炽烈的情感,昂扬的斗志,不甘沉沦,自强不息,“我”要摧毁黑暗,迎来光明。
        D.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热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的到来。
        答案:A。这是一首含义深刻的咏物诗,全诗采用对话形式。准确解读诗歌,鉴赏者必须作合理想象。对抒情主体“我”的种种理解不能脱离诗歌语境。“失去了昔日的荣华”“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等语,是一种不合理的想象,在诗歌文本中没有依据。

         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
         阅读郭沫若《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片断,作于1920年),选出对诗中意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A.“炉中煤”是诗人自喻,活埋地下多年,今朝重见天光,决心燃烧自身,报效国家。
          B.“年青的女郎”,既实指作者心中的恋人,也虚指晨光熹微的祖国。
          C.“黑奴的胸中”“火一样的心肠”,强烈抒发了诗人眷恋祖国献身祖国的深情。
          D.“你的殷勤”表达了作者对“五四”以后的祖国的一种期待心情,这是诗人抒情的出发点。
         答案:B。郭沫若在《创造十年》中写道:“‘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眷念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新诗中的意象,指借以表达作者情思的具体外物。这是新诗反复使用的最基本的表述单位。古典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新诗则更注重意象的生成。这首抒情诗意象明晰,“年青的姑娘”不是指“作者心中的恋人”,从诗歌副标题即可识别。

         3.对象征意义的感悟
        阅读北岛《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档住了天空/小线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
        D.“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答案:D。这是一首从总体上采用象征手法的朦胧诗。象征,指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意义。这是新诗常用的手法,这一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揭示作品的象征意义则是常见的考查内容。《迷途》按“追寻一被阻一归宿”的思路展开。“湖泊”“你”“眼睛”是同一概念,象征追寻的归宿,亦即心目中的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眼睛”具有比喻和象征双重特质,就湖水而言,是比喻,就全诗意象而言,则是一种象征。

       4.对内在情感的把握阅读康白情《草儿》(1919年),指出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草儿在前,/鞭儿在后。/那喘吁吁的耕牛,/正担着犁鸢,/古着白眼,/带水拖泥。在那里“一东二冬”地走着。
      “呼……呼……”/“牛aaaa,你不要叹气,快犁,快犁,/我把草儿给你”。
      “呼……呼……”/牛aaaa,快犁快犁。/你还要叹气,/我把鞭儿抽你”。
       牛呵!/人呵!/草儿在前,/鞭儿在后。
        A.诗中的“草儿”对牛而言,是一种生存诱惑,而“鞭儿”则象征着一种威胁压迫,这是“牛”的主人软硬兼施的两手。
        B.“草儿在前,鞭儿在后”这种矛盾、险恶的境遇,使人感到牛辛苦拉犁的悲壮,“牛”的主人隶使牲口的狡黠。
        C.牛这一形象其实就是在田野上“一东二冬”地艰难劳作的中国穷苦农民的形象。
        D.诗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热情赞美以牛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沉默坚韧的生命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答案:D。诗人作于1919年的这首诗,表达了对中国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愤恨,“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对“牛”有哀其不幸之心,却无“热情赞美”之意,D项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是不准确的。

         5.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对艾青《盼望》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aaaa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看得见的图景融入了对盼望的哲理思索,构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B.两位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出他们不同的追求,暗示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C.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达了同一种愿望,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暗示生活中不同的人们可以有共同的追求目标。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
        答案:B。所谓意境,指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体形成的艺术境界。意象出现于诗歌文本中,而意境则需要读者去体味和感悟。《盼望》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抒情诗。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特别关注人生的起点,有人特别关注人生的终点。心态不一,并不妨碍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不同的追求”这一说法是对诗歌意境的错误理解。


             鉴赏重点之二:诗歌语言


         6.对诗歌形式的认识
         阅读周作人《小河》(片断),指出对诗歌形式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一条小河,稳稳地向前流动。/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一个农夫背了锄来,在小河中间筑起一道堰。/下流干了;/上流的水被堰拦着,下来不得;/不得前进,又不能退回,水只在堰前乱转。
         A.每一诗行有一定的节拍,隔行押大致相同的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B。诗人以自己的情绪支配诗行,不受标点约束,每行无固定字数。
         C。诗歌语言口语化,从容不迫地传达出诗人舒缓的情绪。
         D.诗句的内在节奏十分和谐,与散文语言完全不同,给读者以美感。
         答案:A 新诗,包括两种诗体,即格律诗和自由诗。自由诗“无论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长短,还是平仄、押韵都不拘一格,甚至不用标点”(高中第四册《现代诗歌的鉴赏》)。周作人的《小河》被称为“白话诗史上第一首长诗”(茅盾),诗行、节拍、语言完全服从表情达意的需要。显然,这首诗是不押韵的,诗行的节拍也不一致。

        7.对关键词语的诠释
        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选出对词语解说不准确的一项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
        A.“邮票”在诗中指代信件。第一个诗段写游子少时离家,凭书信宽慰乡愁。
        B.“船票”在诗中指代船只。第二个诗段写游子和新娘各自在水一方,以船只替代鹊桥。
        C.“坟墓”在诗中指代封闭的家园。第三个诗段写游子飘零在外,遥望大陆,不得其门而入。
        D.以“浅浅”修饰“海峡”,说明海峡不是阻隔两岸的障碍,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答案:C。“坟墓”指万千游子祖辈亲人安息之所,不指代“封闭的家园”,因为“母亲”已长眠于“里头”。“飘零在外,遥望大陆,过其门而不得人”,是一种脱离诗歌语言实际的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是实指还是虚指,应当依据诗歌内容准确理解,切忌架空分析。

         8。对诗歌语言的锤炼
        陆俏梅《南方唱给北方的情歌》空缺的词句和原作一致的一项是
        喜欢你把我看成操着吴腔越语的女子/总是缠绵绵在三月的经纬上相思、流泪/把三月的雨丝①/把三月的花枝②/然后一点船篙高绾裤腿躲进杨柳岸这边
        我双眼皮的湖泊/波动着一页一页如岁月摇动的桨声/一阕一阕婉婉约约地折叠起来/折叠起一部重感情的地方志/第一页是③/第二页是琵琶女浔阳江头的琵琶韵/第三页是④
        第一诗段:a.当作芬芳美酒b.插得满身都是C.梳成好看的发式挂在背后
        第二诗段:d.王昭君独留青冢的千载泪e.西施们楚楚动人的捣衣声f.白娘子多愁善感的儿化韵
        A.(1)a(2)b(3)d(4)f
        B.(1)a(2)b(3)(4)f
        C.(1)c(2)b(3)e(4)f
        D.(1)c(2)b(3)f(4)d
        答案:C。这首诗把南方比作一位多情女子,语言别有动人的韵致。“把三月的雨丝当作芬芳美酒”,语言苍白了无诗味,排除a;“第一页是王昭君独留青冢的千载泪”,王昭君在北方居留,且“千载泪”和全诗情绪不吻合,排除d。“雨丝”与“发式”、“花枝”“插”联系紧密想象合理,考虑历史典故的时代性和文化内涵,两个诗段空白处只能分别选用c、b、e、f。

       9.对诗句含义的揣摩
       阅读刘大白《旧梦之群》(三十六),选出对诗句含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少年是艺术的,/一件一件地创作;/壮年是工程的,/一座一座地建筑;/老年是历史的,/一叶一叶地翻阅。
       A.少年时早立大志,自我设计,一次次草绘人生蓝图。
       B。壮年时坚实施工,实现自我,一座座构筑理想大厦。
       C.老年时回眸一生,心绪宁静,一页页检阅人生履历。
       D.少年、壮年、老年,这是人生必由之路。回首往事,既有淡淡的喜悦。也有理不尽的哀怨。
       答案:D。这首精警洗练的小诗道尽人生真话。老年回首往事,抒情主人公的心境是淡泊宁静的,“一叶叶翻阅历史”,应当为少年的壮志中年的拼搏而欣喜,涌起的是一种人生无悔的情感。所谓“理不尽的哀怨”是一种脱离语境的分析。

        10.对修辞手段的剖析
        对顾城《生命幻想曲》中的隐喻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让太阳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aaaa
         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
         A.以“瀑布”隐喻“阳光”,以“洗黑我的皮肤”隐喻阳光晒黑我的皮肤。
         B.以“纤夫”隐喻“太阳”,以“绳索”隐喻“阳光”,纤夫“拉着我”,隐喻太阳给了我光明。
         C.“纤夫”背着“绳索”“拉着我”在逆流中前进,隐喻在险恶的环境中奋力前行。
         D.以“皮肤”被“阳光”“洗黑”,隐喻经过了种种曲折,造成了心灵创伤。
        答案:D。比喻是诗人常用的修辞手段。与古典诗歌比较,新诗常用隐喻。新诗中的隐喻,本体往往不出现,需要鉴赏者据语境分析。引诗存在一种复杂巧妙的比喻结构,具有一定的暗示性。这首朦胧诗的本体没有出现,分析必须注意合理性。“皮肤”被“阳光”“洗黑”暗示诗人希望在光明世界中锻炼得更强壮这一理念。“心灵创伤”这一说法与诗歌昂扬向上的情绪是不吻合的。


                                    鉴赏重点之三:表达技巧


        11.对表现手法的评判
        阅读郁葱《和平》(片断),指出对其表现手法分析不恰切的一项
        ①这个名字常是萤火的一点光亮/②这个名字常是草叶的一丝颤动/③是沉默的绿意/④是浅浅的虫鸣/⑤是我们哲思和想象的羽毛/⑥是一滴泪,落在梦中的草坪
        A.①②句、③④句为两组整句,⑤⑥句为散句,诗行的排列既整齐匀称,又错落有致。
        B.从修辞角度看,“沉默的绿意”,浅浅的虫鸣”和《死水》(闻一多)中的“贤良的桌椅”“贪心的油腻”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读诗,要用心灵去感受。“一点”“一丝”,令人想起和平的珍贵,“绿意”“虫鸣”令人想到对和平应珍惜。
        D.诗人以具体物象表达“战争破坏和平”这一抽象理念,构思精巧耐人寻味。
        答案:D。A项涉及诗歌句式,B项涉及移就手法,C项涉及诗歌解读中的联想。化抽象为具象,的确是引诗的突出表现手法,但是作者表达的理念不是“战争破坏和平”,而是“和平来之不易”。

         12.对比较手法的审视
         阅读白桦《轻!重!》,选出对诗中对比手法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隐入绿色的边境森林,/谁能比边防军士兵更轻?/萤火虫飞过去也要闪亮一星星火光,蝴蝶翩翩起舞也要扬起霏细的花粉;/我们活跃在深深的林海里,/就像是一群无声无息的黑影。
        迎着黑色的骤雨狂风,/谁能比边防军士兵更重?/千年不化的冰川也会在雷电中崩裂,万年凝固的雪山也会在暴风里震动;/我们站立在神圣的国境线上,每一个哨岗都是一座不移的山峰!
        A.诗中的“轻”旨在刻画边防军士兵身手矫健、动作快捷的机警形象。
        B.诗中的“重”旨在凸现边防军士兵坚强无畏的精神和不可战胜的钢铁意志。
        C.“黑色”“绿色”形成了对比关系,突出了“骤雨狂风”的恶劣,士兵生活的艰苦。
        D.萤火虫、蝴蝶与冰川、雪山对比,作用在于形成强烈的轻重反差,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答案:C。对比映衬是诗歌常用手法。“绿色”“黑色”完全不能构成对比关系。“绿色的森林”,写实,作者未赋于感情色彩。“黑色的暴风骤雨”,显然,“风雨”不可能是“黑色”的,作者使用此词,己融入强烈的感情。因此,“黑色”不独指自然界恶劣的环境,也暗指边境敌对势力的蠢蠢而动。仅仅着眼于色彩的不同,是一种浮于表层的理解。

        13.对结构线索的辨析
        阅读江河《从这里开始》10行诗句,指出对其结构手法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①土地的每一道裂痕渐渐地/②蔓延到我的脸上,皱纹在额头上掀起苦闷的波浪/③我的眼睛沉入黑暗/④霞光落下/⑤城市和乡村关紧窗户/⑥无边无际的原野被搁置着/⑦像民族的智慧和感情一样荒凉/⑧寒冷的气流把我吞没/⑨颅头深处/⑩一层层乌黑的煤慢慢形成
        A.“我”“土地”是诗人主观想象的两个触发点,也是贯穿全诗的两条线索。
        B.“脸”“皱纹”“眼睛”“颅头”等是环绕“我”滋生的种种意象,“煤”“裂痕”“原野”“霞光”等是环绕“土地”滋生的种种意象,两个意象群的纵横交织是全诗结构上的显著特点。
        C。诗人有层次地抒发了思想情感:①②待行——“苦闷”,③④诗行——“黑暗”,⑤⑥⑦诗行——“荒凉”,⑧⑨⑩诗行——“寒冷”。
        D.“我”“土地”两种意象交汇,从总体上抒发了“思想的原野荒芜了”这一思想感情。
         答案:C。诗歌的结构手法,包括情感线索、抒情层次及内容,各种意象的内在联系等。C项对诗人抒发情感的层次把握不准确。③④⑤行诗句构成“黑暗”意象,由⑦行诗句构成“荒凉”意象。

         14.对诗歌风格的观照
         阅读艾青的《镜子》,指出对其风格评价不准确的一项
        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为真实/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谁都从中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因为自已美
        有人躲避它/因为它直率
        甚至有的人/恨不得把它打碎
        A.诗人以小见大,在对人人见之不觉奇的镜子的咏叹中揭示了人人思之倍觉深的人生哲理。
        B.诗人抓住特征,十分准确地抒发了自己在坎坷曲折人生道路上对人间奥秘深刻独到的发现。
        C.全诗苍劲深沉,语言含蓄隽永,诗人思考生活的深度和表达诗情的高度艺术功力,达到和谐统一。
        D.“喜欢”“躲避”“打碎”,诗歌语言直率,风格明快,直抒胸臆,对生活中种种丑恶现象作了无情的讽刺。
        答案:D。这是一首哲理诗,深刻的哲理不是直白道明,而是借助镜子含蓄说出。正因为如此,才启人深思。“语言直率,风格明快,直抒胸臆”这一说法,是不切合诗歌语境的。

         15.对诗歌文本的解读
        对桑恒昌《冰凉的夕阳》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断脐/从我的脚下/蜿蜒到母亲坟前
        攥满满一把土/直至攥出我的体温/继而/攥出我的心跳
       若掘地为井/一定会得到/母亲为我/积攒了四十年的乳汁
       离墓地越来越运了/母亲怀中/从春抱到夏/从夏抱到秋的蒲公英/还翩翩地追在后面
        后面的后面/伸手可及/是冰凉的夕阳
        A.第一个诗段中,诗人人到中年,却设想自己是一个“断脐”的婴儿,“断脐”延伸到母亲的坟前,减少了时空跨度,缩短了母子距离。
        B.二、三两个诗段中,诗人祭扫于坟前,“攥土”攥出体温和心跳;母亲长眠于地下,“积乳”,积下40年的乳汁:奇特的想象,状写了母子亲情。
        C.最后两个诗段中,以夕阳下的“蒲公英”“翩翩地追”暗示母子亲情永远相连。
        D.题目“冰凉的夕阳”是全诗抒情的线索,夕阳是冰凉的,诗人的心也是冰凉的,全诗感情的基调是哀婉悱恻的。
       答案:D。诗人以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母亲的真挚怀念,“亲情”是贯穿全诗的线索,母亲去世多年,不能说诗人的心是“冰凉的,感情的基调是“哀婉悱恻”的。


                                    新诗鉴赏题的命题趋向


         从“内容、形式、表达技巧”三方面罗列出新诗鉴赏试题的15个考点,已经大体不差地挑明了这种试题考查的知识、能力范围。为着分析方便,以上试题的各个选项尽可能偏向了某一个考点。然而事实上,命题者在编制选项时检测点不可能单一,而是力求多所涵盖。且看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10题(排版略作变化):
         16.赏析艾青《我爱这土地》[1937年),指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诗人末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
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D。“对土地爱得深沉”是点明诗歌主题的句子。转入第二诗段时,诗歌的叙述角度发生了变化,由“一只鸟”转入抒情主人公自身,“常含泪水”的“我”不再指“一只鸟”。
        仅从这一道试题分析新诗鉴赏试题的命题趋向,材料无疑是欠充分的。广东、上海卷都曾将新诗赏析引入高考测试,更主要的,新诗鉴赏与古典诗词曲的鉴赏——材料相当充足——在考点设置上有许多共同点。据此,我们不难对新诗鉴赏试题的命题趋向作出合乎理性的推断。
         一、考点设置的综合性
        从1999年高考新诗鉴赏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考点设置上,各选项相互独立各自排斥,具有多元特征。A项,涉及词语锤炼以及蕴含意义,B项,涉及意象理解以及诗人情感,C项,涉及象征手法以及深层内蕴,而D项,则在抒情主体的转换这一点上设置了解读障碍。在4个选项中,设置的考点各各不同,赏析的层次逐步加深。由此可以看出,考点设置具有随机性。前引余光中《乡愁》题,在“关键词语的诠释”上设置了考点,其实,词语而外,主题(思念祖国)、线索(浓浓乡愁)、结构(4个镜头)、风格(一唱三叹)、特点(具象、抽象)等,在这些考点上,根据考查的目的,可以随机设置考点。可以预测,追求鉴赏的宽度和深度是命题者的基本思路。
        二、选项编制的导向性
        目前,中学生对新诗陌生、对新诗鉴赏理论淡漠的状况,是一种客观存在。新诗鉴赏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让学生用文字解读新诗(即文学批评),无疑是不现实的。起码在目前这一阶段,新诗鉴赏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且,试题指向在于寻找错点,采用单一逆选这一样式。这是不难理解的。作为高考试卷,既有检测功能,在引导学生正确赏析新诗这个问题上,又有导向作用。题干中,不太可能出现“意象”“意境”“境界”这一类专门术语,但本质上是“发展了的能力层级”(E)这一层次的鉴赏评价。可以预测,能力层次较高的单项逆选题型是命题者最可能采择的题型设计。
         三、材料选择的思辩性
        选择何种体裁的新诗?我们认为,新诗中,自由诗(相对于格律诗)将会优先考虑;自由诗中,抒情诗(相对于叙事诗)将会重点关注;抒情诗中,哲理诗或内蕴深厚的诗作行情看涨。而那些直抒胸臆语言直白的诗作,恐怕很难进入命题者视野。以中学教材中的新诗为例,像《致橡树》《就是那一只蟋蟀》这类思绪深沉语言含蓄的诗作将为命题者垂青,像《有的人》《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一类主题鲜明语言明快的诗作则较难被选作命题材料。选择什么时期的新诗?我们认为,新诗发展的历史不算长,但也涌现出不少名家名作。名家自然容易人选,从公正客观的角度看,名作却未必受到青睐,但也必须是有定评的作品。小诗、短诗容易入选,篇幅较长的诗歌也不宜一概排斥,只要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即可。解放前40年、改革开放20年这两个历史时期的新诗佳作,应当被特别关注。可以预测,名家素有定评的自由体抒情诗是命题者的首选材料。
        四、检测目的的单一性
        解读新诗,直接从诗歌文本中寻求答案,无疑是相当不可靠的。尽管客观试题降低了新诗鉴赏的难度,但是,准确解读新诗,必须具备一定的鉴赏经验;当代新诗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倾泻,而是常用隐喻、象征、暗示等手法,借助某种“心灵对应物”抒发情感。对这种特点缺乏了解,可能“读不懂”“读不通”《从这里开始》《我爱这土地》这类抒情诗。但是,这还不够。鉴赏新诗,主要依赖鉴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新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行间的“空白”,联想可以弥补这种“空白”,将孤立的意象融于整体之中,而想象则可以进一步令鉴赏者进入诗歌意境,与作品产生“共鸣”。新诗鉴赏试题检测的,主要是考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可以预测,检测以联想和想象为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是命题者最主要的检测目的。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较多地谈到了新诗鉴赏与古典诗词曲考点设置的共性,事实上,作为一种新的题型,新诗鉴赏试题的考点设置也有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诗歌形式的差异性(行段、标点、押韵等)、作品意象的模糊性(重叠、交叉、群体等)、表现手法的新颖性(隐语、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段的变异性(隐喻、移就、通感等)。鉴于古典诗词曲鉴赏试题是一种稳.定题型,命题者考虑新诗特点,在考点设置上避免与之重叠,这一点也应予以注意。

 
热点推荐
外国语学院专用“外语沙龙视频聊天室”
南京大学CSSCI来源核心期刊目录(2008~2
法国总统萨科奇清华大学演讲法语全文
奥巴马胜选演讲稿(中英文对照)
2008年5月人事部二级笔译原文及参考答案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
翻译的双刃剑—— 从一篇开幕式致辞的英译
由一句祝酒词的翻译到词汇的联想意义冲突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翻译中的“部分功能对等”与“功能相似”
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钱永键希望更多中国年轻人投身基础理论研
最近更新
雅思高分法则:逐项分析、择机突破
如何让雅思写作和口语表达更流利
雅思口语与作文备考误区
社科院预计年底150万大学生难找工作
保障性住房正被地方篡改和歪曲
伊索寓言简介及故事精选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时代人物"网络评选
中国人的五大理财误区
杨澜亿万财富背后的故事(图)
福建省高校精品课程网站一览表(2008)
2009我省高中课改后的高考高招方案
福建08年7月起自考合格证书可网络打印
科学高效的英语高考复习教学策略
2009年全国英语高考教学研讨会综述
2008各国留学新政策:带给你更多选择
内容导航 | 邮箱系统 | 我要留言 | 广告合作 | 与我联系 | 站长信息 | 常见问题 | 关于本站 | 本站旧版
Copyright © 2002 - 2009 hr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